"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这句被无数人挂在嘴边的话,在 2025 年 7 月的南京,成了一个令人心碎的现实。38 岁的吴玥,那个总是笑着出现在镜头里的姑娘,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她曾用力爱过的世界。十二年前,当癌症的诊断书摆在她面前时,没人想到这个 26 岁的女孩能掀起如此汹涌的生命浪花;十二年后,当她的故事随着讣告传遍网络,无数人才明白:生命的长度或许有限,但厚度与温度,永远由自己书写。
一、晴天霹雳:26 岁的 "中晚期" 诊断
2013 年的春天,南京的梧桐絮飘得正盛。26 岁的吴玥刚换了份心仪的工作,正计划着和朋友们去郊外踏青,却被持续半个月的咳嗽拖进了医院。起初她以为只是普通感冒,直到 CT 报告出来那天,医生把她单独叫进办公室,语气沉重地说:"你患的是淋巴管肌瘤病,已经是中晚期了。"
展开剩余92%这个拗口的病名像一把冰冷的钥匙,猝不及防地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淋巴管肌瘤病(LAM)是一种罕见的肺部疾病,会逐渐破坏肺功能,最终导致呼吸衰竭。医生告诉她,这种病在育龄女性中多发,目前没有特效药,唯一的根治办法是肺移植,但供体难寻,手术风险也极高。
"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就觉得 ' 中晚期 ' 这三个字像烙印一样刻在心上。" 后来吴玥在演讲中回忆道。她走出诊室时,阳光正好,可她却觉得浑身发冷。给父母打电话时,她强装镇定,挂了电话就躲在医院的楼梯间哭了半个小时。26 岁,本该是人生中最灿烂的年纪,她却要面对 "生命可能进入倒计时" 的宣判。
那段时间,吴玥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见任何人。她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大学毕业时和同学抛学士帽的笑脸、和父母去海边度假的背影、加班后在公司楼下拍的夜景...... 这些曾经寻常的瞬间,如今看来都成了奢侈的回忆。她甚至想过:"如果生命真的要提前结束,不如就这样安静地离开。"
转折发生在一个雨天。母亲小心翼翼地递给她一本相册,里面是她从小到大的照片:襁褓中被奶奶抱着的模样、小学第一次得奖状时的得意、高中运动会冲过终点线的瞬间...... 母亲摸着她的头说:"你从小就比别的孩子倔,学走路摔了多少次都不哭,现在这点坎儿,怎么就过不去了?"
那天晚上,吴玥盯着相册看了很久。她想起自己曾在日记里写过:"要活成一道光,照亮自己,也温暖别人。" 难道就因为一张诊断书,就要放弃曾经的誓言吗?她擦干眼泪,在日记本上写下新的句子:"就算生命只剩最后一天,也要笑着过。"
二、抗癌之路:从病房到公益场的转身
决定接受治疗的那一刻,吴玥像是变了一个人。第一次化疗时,药物反应让她呕吐不止,头发也开始大把脱落。她看着镜子里憔悴的自己,没有哭,反而笑着对护士说:"正好省了剪头发的钱,等病好了,我要烫个最时髦的卷发。"
治疗的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每次去医院,她都要经历穿刺、输液、检查的循环,手臂上布满了针眼,体重也掉了十几斤。可她总能找到让自己开心的理由:今天护士夸她气色好,明天病友分享了一个好笑的段子,甚至窗外飞过的一只小鸟,都能让她高兴半天。
2015 年,在一次复查间隙,吴玥偶然听说了南京彩虹中心 —— 一个为患病儿童提供帮助的公益组织。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第一次去的时候,心里还很忐忑。可当她看到那些身患重病却依然笑着向她打招呼的孩子时,所有的不安都烟消云散了。
她给孩子们讲故事,教他们画画,带他们做游戏。有个叫小宇的男孩,因为化疗剃光了头发,总是低着头不说话。吴玥就把自己戴的假发摘下来,笑着说:"你看,姐姐也是光头,是不是很酷?" 小宇愣了一下,突然笑了出来,这是他住院以来第一次主动笑。
从那以后,只要身体允许,吴玥每周都会去彩虹中心。她把治疗的痛苦藏在心里,把最灿烂的笑容留给孩子们。有一次她刚做完穿刺,手臂还缠着绷带,却坚持要去给孩子们讲新故事。志愿者劝她休息,她却说:"孩子们等着我呢,我没事。"
在彩虹中心,吴玥找到了新的生命意义。她意识到,自己不仅在陪伴孩子们,孩子们也在治愈她。那些在病痛中依然绽放的笑脸,让她更加坚定了 "要好好活着" 的信念。她说:"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可看到这些孩子,才知道能呼吸、能走路,就是多么幸福的事。"
除了陪伴患儿,吴玥还开始走上演讲台。2016 年,她在一场女性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从最初的恐惧到后来的坦然,从治疗的痛苦到公益的温暖。她说:"癌症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契机。它教会我,哪怕身处黑暗,也要努力寻找光亮。"
演讲结束后,很多人围着她,有人哭着说自己的家人也患了癌症,有人说自己正经历人生低谷。吴玥一一拥抱她们,告诉她们:"别怕,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 从那以后,她的演讲邀约越来越多,校园、社区、公益活动现场...... 她的声音,像一束光,照亮了很多人迷茫的路。
三、两次肺移植:在 "重生" 与 "考验" 中前行
尽管积极治疗,吴玥的病情还是在 2018 年出现了恶化。她的肺功能持续下降,稍微走几步路就喘得厉害,晚上常常因为呼吸困难而醒来。医生建议:"必须尽快进行肺移植,否则可能撑不过半年。"
肺移植,这个曾经只在医生口中听到的词,如今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可现实的难题接踵而至:合适的供体难寻,手术费用高昂,术后还有可能出现排异反应。那段时间,吴玥一边在等待供体名单上排队,一边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身体状态。
她在日记里写道:"等待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只能一遍遍地洗。等天亮了,就知道结果了。" 她依然坚持去彩虹中心,只是每次都要带着氧气袋;她依然接受演讲邀约,只是需要坐着讲,中间还要休息几次。
2019 年初,好消息传来:找到了匹配的供体!手术前一天,吴玥给所有关心她的人发了条信息:"明天我要去 ' 换肺 ' 了,等我好消息!" 手术进行了整整 12 个小时,当医生走出手术室说 "成功了" 的时候,守在外面的父母激动得相拥而泣。
醒来后,吴玥第一时间摸了摸自己的胸口,感受着新的肺叶在胸腔里起伏。她笑着对护士说:"我好像能闻到花香了。" 术后的恢复期并不轻松,排异反应、感染风险、漫长的康复训练...... 她每天要吃十几种药,做几个小时的康复运动,疼得掉眼泪也咬牙坚持。
"每次想放弃的时候,就想起供体家属的话。" 吴玥后来在采访中说。供体是一位意外去世的年轻女孩,她的父母在悲痛中决定捐献器官,让女儿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我不仅要活下去,还要替她好好活,这样才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礼物。"
康复后的吴玥,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 "新生"。她开始学习画画,把看到的美景都画下来;她重新拾起了小时候的爱好 —— 唱歌,虽然气息还不太稳,但每次开口都充满了力量;她去了曾经想去的海边,在沙滩上写下:"谢谢你,生命。"
可命运的考验并没有结束。2022 年,吴玥的身体再次出现异常,检查结果显示:出现了严重的排异反应,必须进行第二次肺移植。这个消息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她刚刚燃起的希望。"难道努力了这么久,还是要失去一切吗?" 她第一次产生了动摇。
朋友们都来鼓励她,彩虹中心的孩子们画了很多画寄给她,上面写着:"吴玥姐姐加油!" 供体家属也给她发来了信息:"我们相信你,一定能挺过去。" 看着这些温暖的话语,吴玥重新振作起来:"对,我不能放弃,还有那么多人在等着我。"
2023 年,吴玥接受了第二次肺移植手术。这一次,她更加从容,也更加坚定。术后恢复期间,她在病床上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事:签署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她说:"我接受了别人的馈赠,也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希望我的器官能帮助更多人。"
两次肺移植,让吴玥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她在演讲中说:"第一次移植,我是为了自己活;第二次移植,我是为了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活。生命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承载着太多的牵挂与期望。"
四、《肺腑之言》与央视舞台:让生命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吴玥的事迹,像一粒种子,在传播中慢慢生根发芽。2023 年,南京本地的一个话剧团联系到她,说想把她的故事搬上舞台。起初吴玥有些犹豫:"我的故事太平凡了,不值得被这么多人关注。" 可导演说:"你的故事里有勇气、有坚持、有大爱,这些都是值得被传递的力量。"
话剧取名《肺腑之言》,既呼应了她的肺移植经历,也寓意着 "发自内心的话语"。排练期间,吴玥经常去剧场,给演员讲自己的经历,教他们如何表现化疗后的虚弱、演讲时的坚定、收到供体消息时的激动。有一次,看到演员演到自己第一次得知病情的场景,她忍不住红了眼眶 —— 那些被她藏在心底的脆弱,终于有了宣泄的出口。
2024 年初,《肺腑之言》首演。吴玥和父母坐在台下,当看到舞台上的 "自己" 从绝望中站起来,走进彩虹中心,走上演讲台时,她紧紧握着母亲的手,眼泪无声地滑落。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掌声持续了很久。很多观众走到她面前,说:"谢谢你,让我们知道生命有多可贵。"
同年,吴玥受邀参加央视的一档综艺节目。节目组知道她喜欢唱歌,特意安排她演唱《爱就一个字》。彩排时,她因为术后体力不支,唱到一半就喘不上气,导演说:"要不换首短一点的歌吧?" 可吴玥摇摇头:"这首歌里有我想对很多人说的话,我一定要唱完。"
录制那天,吴玥穿着一身白色长裙,站在舞台中央。当音乐响起,她轻轻开口:"忘了是怎么开始,也许就是对你,有一种感觉......" 她的声音不算特别洪亮,甚至能听出一丝虚弱,可每个字都饱含着情感 —— 对生命的热爱,对帮助过她的人的感恩,对所有关心她的人的祝福。
唱到副歌部分,她举起手,做出一个拥抱的姿势,台下的观众有的跟着哼唱,有的默默擦眼泪。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主持人说:"吴玥用她的生命告诉我们,爱不仅是恋人之间的承诺,更是对生命的珍视,对他人的善意。"
节目播出后,吴玥收到了很多陌生人的来信。有位癌症患者说:"看了你的节目,我决定不再放弃治疗。" 有位年轻人说:"以前总觉得工作太忙,没时间陪父母,现在才明白,健康和亲情才是最重要的。" 吴玥把这些信都珍藏起来,她说:"原来我的故事,真的能给别人带来力量。"
也是在这一年,吴玥入围了 "百个网络正能量建设者" 名单。颁奖词里写着:"她用十二年的抗争,书写了生命的顽强;用持续的公益,传递了人性的温暖。她的故事,是对 ' 正能量 ' 最生动的诠释。" 站在领奖台上,吴玥说:"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属于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属于所有在困境中依然不放弃的人。"
五、生命定格在 38 岁:爱与勇气永远流传
2025 年 7 月 10 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官方账号发布了一条消息:"南京女孩吴玥,于 2025 年 7 月 9 日 23 时 15 分逝世,年仅 38 岁。遵照她的遗愿,她的角膜已成功捐献,让两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
消息像一块石头,在网络上激起层层涟漪。彩虹中心的孩子们哭着问:"吴玥姐姐去哪里了?" 曾经听过她演讲的人,在朋友圈写下回忆;《肺腑之言》的剧组成员,自发组织了一场纪念演出;无数陌生人在消息下面留言:"一路走好"" 谢谢你曾照亮过这个世界 "。
7 月 12 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详细讲述了吴玥的生平,配上她在不同时期的照片:病床上插着管子却依然微笑的样子、在彩虹中心抱着孩子的样子、在央视舞台上唱歌的样子、话剧发布会上和主创合影的样子...... 每张照片里,她的眼睛都亮晶晶的,像藏着星星。
文章写道:"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 38 岁,可她留下的勇气与爱,会永远流传下去。" 这条帖子很快被转发上万次,# 南京女孩吴玥# #致敬永不言弃的生命# 等话题登上热搜,无数人在讨论中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吴玥的父母在接受采访时说:"玥玥走的时候很平静,她告诉我们,不要难过,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看到她帮助的人重见光明,看到这么多人记得她,我们就放心了。"
彩虹中心为吴玥立了一个小小的纪念牌,上面刻着她常说的一句话:"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和温度。" 孩子们每次路过,都会停下来摸一摸牌子,说一句:"吴玥姐姐,我们想你了。"
《肺腑之言》加演了多场,每场都座无虚席。有观众说:"以前看话剧是看热闹,现在看,看到的是一个女孩对生命的热爱。" 剧组还把部分票房收入捐给了肺移植患者救助基金,用吴玥的名义帮助更多人。
六、给每个普通人的生命启示:健康是 1,其他都是 0
吴玥的故事,让很多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总在追逐升职加薪、房子车子,却常常忽略了身体发出的信号 —— 加班到凌晨的疲惫,长期外卖带来的肠胃不适,久坐不动导致的腰酸背痛...... 我们总以为年轻就是资本,可当疾病来临时,才发现所有的功名利禄,都不如一个健康的身体重要。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陷入了一种 "透支健康换钱,再用钱换健康" 的怪圈。为了多赚点钱,有人每天工作 12 小时以上,周末还要兼职;为了赶项目,有人连续一周吃住在公司,靠咖啡和外卖续命;为了所谓的 "面子",有人熬夜应酬、抽烟喝酒,把体检报告藏起来不敢看。
可吴玥的经历告诉我们:健康就像数字 1,事业、财富、家庭都是后面的 0,没有 1,再多的 0 也毫无意义。她在演讲中多次提醒大家:"别等生病了才想起健康的可贵,从现在开始,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锻炼,这才是对自己、对家人最好的负责。"
除了健康,吴玥的故事还教会我们 "爱与给予" 的意义。在与病魔抗争的 12 年里,她始终没有忘记帮助别人 —— 陪伴患病的孩子,鼓励迷茫的陌生人,签署器官捐献志愿书。她说:"给予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力量。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会获得前行的勇气。"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吴玥的影响,开始关注自身健康,参与公益活动。有人开始坚持健身,有人加入了志愿者队伍,有人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 这些细微的改变,正是吴玥生命意义的延续。
七、尾声:天堂没有疾病,人间永远记得
2025 年的夏天,南京的梧桐依然枝繁叶茂,彩虹中心的孩子们依然在画画唱歌,《肺腑之言》的演出依然场场爆满。吴玥虽然离开了,但她留下的那些故事、那些话语、那些温暖,却像种子一样,在无数人心里生根发芽。
有人说,吴玥是不幸的,年纪轻轻就身患重病;可也有人说,她是幸运的,因为她用 38 年的生命,活成了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她让我们明白:生命的价值从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你是否真正活过,是否给这个世界留下过什么。
愿天堂没有疾病,愿吴玥在那里能自由呼吸,放声歌唱。而留在人间的我们,不妨记住她的话:"珍惜当下,热爱生活,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这样,无论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我们都能无怨无悔。"
吴玥,谢谢你来过,我们永远记得你。
发布于:江西省红腾网,十大配资排行,世纪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