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以“孝”治天下,是我国历史上首个将“孝道”系统化并且提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王朝。
汉朝有多么注重“孝”呢?
两汉期间,朝廷擢选官吏的主要方法为察举制,此制具体实施的一个途径即“举孝廉”。而“孝廉”中,孝的意思为“孝顺亲长”,也就是说“孝”是当时官吏擢选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
除此之外,可能很多人此前也都意识到过一个现象,那就是两汉时期先后有二十多个皇帝,除去缔造了大汉帝国的刘邦之外,其他皇帝的谥号都是“孝”字开头的,比如说刘彻为孝武皇帝,刘宏为孝灵皇帝,基本都是孝什么皇帝。
这其中,只有一个皇帝例外,那便是刘秀,他的谥号为“光武皇帝”,这是为何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问题简单,东汉虽然在法统上继承了西汉,可本质上其实属于另起炉灶。刘秀例外,那是因为他和刘邦一样啊,也算是开国帝王,所以谥号与其他皇帝不同。
这么说确实也不无道理,可要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思考,“光武”这两个字其实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
一、光:克定祸乱、重光汉室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激烈,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和流民、奴婢问题压垮了西汉王朝。王莽篡位之后,本想解决当时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因此实施了多项改革举措,然而由于步子迈得太大,再加上一些无厘头的改革方法以及严重的天灾,最终导致社会崩溃。新莽年间盗贼并起,起义连连。
刘秀为刘邦的九世孙,汉景帝之子刘发一脉,由于武帝时期朝廷开始实施推恩令,他所在的那一支刘汉宗室到了他那一辈,其实已经没有多少“显贵”可讲,顶多只能算是南阳的普通豪强家族,比布衣强,但也强不了多少。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后,刘秀和他的兄长刘縯一起率领族人举起义旗,早些年间曾为绿林军和玄汉政权的将领。后来,他只用了3年的时间便在河北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不久登基称帝,重建汉朝,因为后来都于洛阳,称为东汉。
刘秀登基后,天下仍然有着多支割据势力,互相讨伐,彼此互不统属。他任用邓禹、冯异、耿弇等名将南征北战,最终用12年的时间逐一平定各方割据势力,使天下重归一统。
在统一全国后,他又采用了“柔道”治国的策略,经济上效仿汉文,减轻徭役赋税,政治上抑制豪强势力,释放奴婢,整饬吏治,极大缓解了当时严重的睡会矛盾,东汉初期,呈现出了政治清明、中兴的局面。
刘秀结束了新莽末年的乱世局面,重新建立汉朝,为光复汉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谥号中便带有“光”字。
二、以武定国,彰显武功
作为一名开国之君,刘秀可以称之为“马背上得天下”,他虽是一介儒生出身,但最终统一天下靠的是军事。
刘秀在一开始起义的时候,其实没有展现出特别过人的军事才能,反而是他的兄长刘縯更为令人惊艳,屡屡率领绿林军和舂陵军击败新军,带兵围攻宛城,一度让王莽颇为忌惮。
反观刘秀,在早期的起义生涯中,不仅没有什么特别光辉的战绩,反而给人留下了“刘将军见小敌怯”的印象,一直到昆阳之战,他才彻底展露了自己的军事天赋。
当时,新莽朝廷派遣了四十多万大军围攻被更始政权所控制的昆阳城,当城内的其他守将纷纷怯懦,想要弃城各自逃生时,刘秀力挽狂澜。他先是安抚住其他将领,随后率领十三骑冒死出城寻找援军,最终,凭借着英明果决的指挥,在昆阳城下仅以3万兵力便力挫新莽数十万大军,吹响了新莽灭亡的号角。
脱离玄汉政权,出镇河北后,刘秀败王郎,收铜马,草定帝王基业。随后的十二年时间,他继续率兵一统天下,任用杰出将领先后攻取关中、关东、荆楚、陇西以及巴蜀各地,重新建起了大一统的王朝。
刘秀在新莽末年的群雄争霸中以及后来的统一战争中,都展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不仅凭此得以重复汉室,还使得东汉的统一战争成为此后中原各王朝统一战争的典范。因此,为了纪念他的“武功”,谥号中便有了“武”字。
可以说,“光武”二字便是对刘秀“以武定天下,以德安黎民,光复汉室”之功绩的精准概括。
红腾网,十大配资排行,世纪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