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个写公众号的朋友,昨天半夜还在后台一条一条地回私信,今天就跟我说他已经‘数字飞升’了。”
这事儿来得挺突然。就在9月11号,微信给公众号创作者们,尤其是个人号,悄悄塞了个新玩具——“智能回复”功能。说白了,就是给每个公众号配一个AI,让它学你的说话风格、你写过的所有文章,然后帮你去应付后台那些无穷无尽的私信。
听起来是不是特美?我第一时间就跑去后台看了,入口就在“互动管理”的“自动回复”里。点一下开启,它就开始“学习”,然后一个7*24小时不休息、还能模仿你语气的“数字分身”就诞生了。
以后读者再问“两个月前那篇讲XX的文章找不到了”,你不用再吭哧吭哧去翻历史记录,这个AI分身能直接从文海里把它给你捞出来。甚至有人想闲聊,它也能陪着唠,主打一个全天候在线。对于那些每天被“在吗?”“求转载”“文章链接发我下”淹没的创作者来说,这简直就是解放双手的福音。
可事情总有另一面。我那个朋友兴奋了半小时,又开始犯嘀咕:“以后读者是方便了,但他们是在跟我聊天,还是在跟一堆数据聊天?”
这个问题挺扎心的。我们搞创作的,很大一部分乐趣和动力,就来自于和读者真实的一来一回。他可能问了个文章里没写到的细节,你补充几句;她可能分享了个自己的故事,你听了也挺有感触。这种带着人味儿的互动,是冰冷的数据能替代的吗?
这个“数字分身”还能通过添加知识库和编写指令(Prompt)来定制,也就是说,你可以把它调教得越来越像你,甚至比你本人回应得还快、还全面。效率是拉满了,可那种看到后台红点,带着一点点期待去点开的心情,是不是也跟着消失了?
说到底,这不仅仅是个功能更新。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内容创作领域正在发生的变化:效率和个性化,到底哪个更重要?当一个AI能完美模仿你的风格,不知疲倦地维护你的读者关系时,那个真实的、会犯懒、会回复不及时的你,价值又在哪里?
也许我们很快就会习惯跟各种各样的“数字分身”打交道,享受它们带来的便利。只是不知道,午夜梦回时,会不会偶尔怀念那个隔着屏幕,能感觉到对方真实心跳的时代。
所以,如果以后你在哪个公众号后台秒回你的,是个不知疲倦的“数字人”,你会觉得更方便了,还是有点失落?
红腾网,十大配资排行,世纪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