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太阳病(表证·发热)
主症:发烧(外感发热),伴恶寒(因体温与外界温差导致),属阳证。关键点:发热是表象,需结合其他症状辨证(如是否兼见恶寒、脉浮等)。易混淆:白虎汤、小柴胡汤、承气汤证也可能发热,但非太阳病(强调不能仅凭发热诊断)。2. 少阴病(表证·怕冷)主症:单纯怕冷(无发热),属阴证、沉衰状态。与太阳病区别:太阳病怕冷因发热导致体温异常;少阴病怕冷是津血虚衰、不耐寒(本质为阴证)。核心:无热恶寒为少阴,发热恶寒为太阳。3. 少阳病(半表半里·气机郁滞)主症:胸胁苦满(胀满堵塞感,极度不适)。病机:正邪交争于胸腹腔(半表半里),机能亢奋导致气机不畅。4. 厥阴病(半表半里·津血虚衰)主症:手足逆冷(指尖/趾端最冷,向上渐轻)。病机:半表半里证,但津血不足、机能衰弱,资源集中抗病导致远心端(手足)失养。5. 阳明病(里实热·便秘)主症:不大便(肠道燥结),伴烦热、里急后重。特殊说明:少数阳明病可能下利(亢奋性下利,非虚寒),但主症仍以大便不通为核心。与太阴病区别:阳明下利为热利,太阴下利为虚寒滑泄。6. 太阴病(里虚寒·下利)主症:下利不止(滑泄无阻,完谷不化,持续腹泻)。伴随表现:虚弱、怕冷、手足冷(因津血大量流失)。特殊说明:可能出现“不大便”(因肠道已无物可排),比单纯便秘更严重。附:仲景辨证核心思想
辨证需超越表象:
六经病名(如太阳、阳明)以常见表征命名(如发热、不大便),但同一症状可能属不同病(如发热可见于太阳病或阳明病等)。警示:不可仅凭单一症状下结论(如发热≠太阳病,便秘≠阳明病),需综合分析其他证据(脉象、体质、兼症等)。
病证复杂性:
有些条文未直接提及病名,但本质属于某经病(需深挖证据);反之,有典型症状未必是对应病(如太阳篇含阳明药,太阴篇含攻下药)。经典误治警示:如用大黄、白芍治太阴病虚寒下利会加重病情(虚寒证忌攻下)。
学习启示:
读《伤寒论》需体会仲景“以症为线索,以证据定病”的思维,避免机械对应条文与病名。现代应用提醒:不可因方剂出现在某篇(如太阳篇含小柴胡汤)而误判其主治范围(小柴胡非解表剂)。临床心得
仲景通过六经病名概括典型症状,但强调辨证需动态收集证据(如发热+恶寒+脉浮=太阳病;下利清谷+手足冷=太阴病)。其编排逻辑旨在训练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见症治症”的片面思维,最终实现精准诊疗。
关联文章:
六经病简述(56张PPT)
《伤寒论》六经辨证牢记条文(1)
专题集合六经辨证辨证论治医案示例桂枝汤类柴胡汤类泻心汤类经方今注精读专栏自我问诊养生保健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红腾网,十大配资排行,世纪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